04

2025

-

09

实验室用电渗析:实现盐向酸碱转化

作者:


在实验室化学研究与小型制备场景中,电渗析技术可以巧妙实现 “盐变酸碱”,为低成本制备酸碱、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新路径,其核心原理围绕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电场驱动作用展开。

该过程的核心装置由阳极、阴极、阳离子交换膜(CM)与阴离子交换膜(AM)交替排列构成,形成脱盐室、酸室与碱室三个关键区域。以氯化钠(NaCl)溶液转化为例,实验时将 NaCl 溶液通入脱盐室,酸室与碱室分别注入稀酸、稀碱(或去离子水)作为初始电解质。接通直流电源后,电场产生定向驱动力:脱盐室中 Na⁺受阳极吸引,穿透阳离子交换膜进入碱室;Cl⁻受阴极吸引,穿透阴离子交换膜进入酸室。

碱室中,Na⁺与水电解产生的 OH⁻结合,逐步生成 NaOH 溶液;酸室中,Cl⁻与水电解产生的 H⁺结合,逐步生成 HCl 溶液;脱盐室则因离子流失,盐浓度大幅降低,实现 “盐分拆分、酸碱生成” 的转化目标。整个过程无需高温高压,仅通过电场调控即可完成,且酸碱浓度可通过调整电压、流量与运行时间灵活控制,适配实验室对不同浓度酸碱的小型化需求。

在实验室应用中,该技术优势显著。一方面,可利用低价值盐溶液制备高纯度酸碱,如从硫酸铵溶液中制备硫酸与氨水,降低实验耗材成本;另一方面,能实现废液资源化,例如处理含硝酸盐的实验废水时,可将其转化为硝酸与碱液,减少污染物排放。此外,相较于传统酸碱制备方法,电渗析过程无有害气体产生,操作安全性高,更符合实验室绿色实验的要求。

需注意的是,实验室操作中需选择高选择性的离子交换膜,避免膜污染影响转化效率;同时需控制电流密度与温度,防止局部过度电解导致膜损坏。随着膜材料与装置小型化技术的发展,实验室用电渗析 “盐变酸碱” 的效率与适用性将进一步提升,为化学合成、样品预处理等领域提供更便捷的技术支持。